新竹輕軌:未來路網圖

新竹輕軌路網圖 Hsinchu LRT System Map / © Poren Chiang 2021, CC BY-NC-SA 4.0新竹輕軌路網圖 Hsinchu LRT System Map / © Poren Chiang 2021, CC BY-NC-SA 4.0

未來的新竹地區會是什麼樣貌?參考新竹市政府 2021 年五月提交交通部的整體路網計畫¹、維基百科上的設站位址²,以及考據《台灣堡圖》、社區史文獻擬定的站名,我試著套用設計頗具特色的蒙特婁地鐵路網圖³,描繪通勤鐵路與市區輕軌並存的新竹生活圈。

路線概要

紅線:由文化中心對面新竹綠園道(東大路二段)出發,經北大路、四維路、台鐵路廊,於新竹車站跨越軌道,經公園路、食品路接光復路,於建功路口穿入清大校園;在寶山路穿出與橘線轉乘後,沿新安路、園區一路、介壽路、光復路、關新路,與台鐵新莊站立體轉乘,並接公道路、台鐵六家線路廊,終點設於原台鐵六家站。

藍線:由原台鐵六家站出發、沿光明六路前進,於嘉豐五/六路(特教學校對面)、莊敬北路(縣立體育館、台大竹北校區)、縣政九路(家樂福對面公車總站)交叉口分別設站,沿台鐵路廊向南轉,於福興路口設一站後,穿越頭前溪與農業區、沿水源街前進。於公道五水源街口與綠線轉乘後,終點設於水源街與光復路口、馬偕紀念醫院新竹院區前,與紅線平面轉乘。

綠線:由東大路、海濱路口出發,沿海濱路轉天府路前進,接東大路三段、二段,並於縱貫公路轉向東行、與紅線於綠園道平面轉乘,再接公道五向東南方向前進。在橫越國道一號後,穿過南邊的交通用地、接上埔頂路向東行;接上關東路後,終點站設於台鐵新莊車站前,於關新路口與紅線平面或立體轉乘。

橘線:由寶山路與園區三路交叉口出發,沿園區三路東行,於科興路口向北接園區二路,繼續向東接上力行路,並在園區一路、介壽路口與紅線轉乘。

設計風格

此專案的設計風格以蒙特婁地鐵 (STM) 的路網圖風格為基礎,並同時設計有淺色深色兩種版本。除台鐵使用官方標誌以外,新竹捷運是以日治時期的新竹街徽修改作為臨時 logo,高鐵轉乘標誌則是自行繪製的圖案。

考據與後記

除了單純的將市府提出的路線圖畫出來,在挑選繪製的路線版本、以及命名上,我也試著融入一些我在繪製洛杉磯地鐵展望圖時考察到的規劃原則以及理念。例如在藍線的選線上,雖然後來有沿中華路接新竹車站、或是更早期與紅線接成環狀路線的版本,但考量縣政特區與新竹車站之間的連結性低、與鐵路的服務區間重疊、且六家地區人口往往以後站與園區為目的地移動,似乎還是以此方案為宜。

(至於未來有無可能以接駁公車、或是支線方式連結藍線與舊竹北市區?我有畫了一個跨過台鐵路廊後沿縱貫公路向北、連接台鐵竹北站後站與台元科技園區的支線版本,希望有機會更新上來。)

在站名部分,考量市區機關設施眾多、地標分布稠密,未免顧此失彼,因此皆以當地社區、鄰里與古地名為優先命名依據,希望能讓閱讀地圖者認識除竹科以外的當地發展史。英文部分除參考當地郵局譯名,古地名部分則比照「淡水」譯作 Tamsui 一例,依照《台灣堡圖》上所載之平假名發音辨別語源,而分別以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台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之拼音註記。另金山面地區經考究國家圖書館所藏之《「金山面」社區史》線上版本,應做客語讀音;下員山地區於《台灣堡圖》標註之讀音則與《客語辭典》所載之現代海陸腔客語發音有出入,尚待擇日與長輩深入考察。

新竹一向是人文薈萃之地。都市發展不只有擴大重劃區、徵收農地的惡性循環一途,妥善的大眾運輸與人行規劃才能真正留住人流,讓已開發地段的土地利用最大化,進而促進商業與整體城市的繁榮。公共建設與市區整頓已經是邁出了第一步,輕軌與大眾運輸系統則或將是都市化的關鍵——我們能否避開美國郊區化的覆轍、讓新竹真正展現作為城市的獨特靈魂,或許就是我們該努力的方向吧。